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原名番禺理工學院、番禺職業技術學院)1993年籌建,1997年9月教育部正式批準備案,是全國首批、廣州市屬第一所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職業院校。2003年被廣州市政府確定為市屬高等職業教育龍頭院校。2005年4月以“優秀”成績通過教育部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2006年12月被教育部、財政部確定為“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首批28所立項建設院校之一。2009年12月通過教育部、財政部的驗收,被正式批準為首批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2010年11月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授予“廣東省職業技術教育工作先進集體”稱號。2014年5月榮獲我國職業教育界的最高獎項——第四屆黃炎培職業教育獎“優秀學校獎”。2014年7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50強”。2016年11月成為廣東省一流高職院校建設計劃立項建設單位。2016年至2019年榮獲“全國高職院校國際影響力50強”“全國高職院校服務貢獻50強”“全國高職院校教學管理50強”“全國高職院校育人成效50強”。2019年7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優質專科高等職業院校”。2019年12月,入選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30強”。
學校地處粵港澳大灣區腹地的廣州市番禺區,建于滴水巖森林公園旁,處在東新高速沙灣出口旁,距廣州南站約15分鐘車程,毗鄰國家4A景點——沙灣古鎮、寶墨園、5A景區——長鹿農莊。學校是一個山水生態校園,擁有大小湖泊5個,山水面積占總占地面積的65%。校園內湖光山色,景色旖旎,花木繁茂,四季蒼翠,是廣州市花園式單位,2012年獲評“全國職業院校魅力校園”,被譽為國內最美麗的大學之一,是一個立志、修身、讀書的佳境。
學校占地2067畝,校舍建筑面積32.83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超過13.62億元,其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超過5.01億元。圖書館面積2.84萬平方米,館內閱覽座位3612個,館藏紙質圖書139萬余冊、紙質期刊523種;數字資源量約3.3萬余GB,其中電子圖書59萬余冊、電子學術期刊36萬余冊。建有52個校內實訓基地和325個校外實訓基地,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3589人,生源地分布于全國15個省(區)。
學校以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為主,設有財經學院、現代物流學院、智能制造學院、建筑工程學院、信息工程學院、藝術設計學院、珠寶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旅游商務學院、國際學院(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心、港澳臺事務中心)、創新創業學院、智慧汽車學院、公共課教學部等14個學院(部),開設52個緊貼珠三角地區產業結構和社會發展需求的專業。目前,學校擁有藝術設計、珠寶首飾技術與管理等2個在建中國特色高水平專業群、8個省級在建高水平專業群;擁有國家骨干專業10個、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重點專業6個、全國職業院校國家級示范專業點1個、中央財政支持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專業2個、省級示范性專業9個、省級重點建設專業8個、省級品牌專業19個、省一流高職院校建設計劃高水平專業6個;國家級精品課程15門、省級精品課程10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4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27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1門、省級精品視頻公開課2門;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2門、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14門;省級特殊教育精品課程1門;省級高校就業創業課程2門,省級專業教學資源庫2個;國家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1門;國家規劃教材100部;國家級校內實訓基地3個、國家職教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培育項目1個、國家級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1個、省級校內實訓基地17個、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學基地20個;國家級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范中心1個。
學校積極與企業、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搭建應用技術研發平臺,建有珠寶首飾材料工藝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國家級)、建筑節能與綠色建造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國家級)、廣東省珠寶首飾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智慧職業教育大數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皮革智能產品3D打印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高職教育大數據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省級)、廣東省綠色建造和檢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智能化藝術設計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省級)、廣東高校珠寶首飾工程技術開發中心、廣東高校智能建造與檢測技術開發中心等工程中心。學校是廣東省科普教育基地、廣州市技術轉移轉化示范機構(中心)和廣州市知識產權試點學校,專利授權總數2400余項,學校獲得廣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專利貢獻獎(單位獎)”、廣州技術交易市場十強高校。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全國教育規劃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等一批高層級的科研項目,公開發表一批有影響的科研教研論文。
學校面向國內外公開招聘、柔性引進優秀教師,擁有一支人員精干、結構合理、素質優異,由“名師+名匠”引領,適應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發展需要,足以支撐學校提升區域貢獻度、支撐學校高質量發展需要的高水平教師隊伍。現有教職工947人,正高職稱81人,副高職稱216人,博士138人。
學校堅持走質量、規模、效益協調發展的內涵式發展之路,強化質量意識,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職業能力為目標,積極探索教學改革,2001年以來,共有82項教學成果獲得國家、省、市教學成果獎,其中,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10項,廣東省教學成果特等獎2項、一等獎18項、二等獎23項。
學校堅持以服務為宗旨,是國家計算機應用與軟件技術專業領域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基地,中國玩具行業人才培訓基地,廣東省首批省級示范性軟件學院建設學校,廣東省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是廣州市中等職業學校教師(校長)培訓中心、廣州市中職教師發展中心、中芬職業教育培訓中心。學校作為廣州市職業教育龍頭院校,充分發揮辦學優勢和輻射帶動作用,積極開展各種面向中職學校和企事業單位以及有關組織的培訓工作,年均培訓量達到3.7萬人次。校內可開展“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行業證書、國際證書等60多個證書項目的鑒定考核。其中2023年可開考的“1+X”證書達到52項。
學校著眼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教育對外合作交流。近年來,學校舉辦中外合作辦學與境外聯合培養項目11個,招收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生300多名、學歷國際學生近百名。建設“走出去”發展平臺,組建特色海外分院3個、海外職業技能培訓基地(中心)3個,面向巴基斯坦、老撾、巴西等國開展海外職業技能培訓累計達2799人次。實施“留學番職”拓展計劃,被泰國、巴基斯坦等國(境)外合作院校采用專業教學標準9個、課程標準26門。建立教師國(境)外研修訪學基地5個,我校教師隊伍在國際教學與學術交流能力上得到提升,2022年榮獲WFCP卓越教育工作者銀獎。運營管理學生海外研習基地7個,接收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來校研習師生5732人日,該海外研習基地項目入選全國首批“中國—東盟高職院校特色合作項目”。聯合安順職業技術學院、畢節職業技術學院成功舉辦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中文+職業技能”國際漢語師資培訓暨來華留學教育質量保障研討會,累計培訓國際漢語師資131人次,有效深化中國-東盟教育領域合作,促進東西協作發展。截止目前,學校與20多個國家及地區簽署了55份教育交流與合作協議,2012年至今累計接待國境外教育領域來賓12915人日。近年來學校先后入選教育部職業院校國際影響力50強、亞太職業院校影響力50強、中泰職業教育國際合作貢獻獎、第五屆中國(青島)世界職業技術大會優秀案例,入選教育部“TüV萊茵數字創新賦能計劃”、魯班工坊建設聯盟成員單位、中俄職業教育聯盟單位、入選2023年中國-東盟職業教育卓越合作伙伴、榮獲2022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品牌項目貢獻獎”、2022年度廣東省“一帶一路”職業教育聯盟優秀案例獎等榮譽,進一步提升了我校國際影響力與美譽度。
學校努力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創新型的技術技能人才,實行以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核心,以就業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積極實施“雙證書”制度,大力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畢業生以其適應性強、動手能力強、綜合素質高而受到用人單位普遍歡迎,80%以上在粵港澳大灣區就業。2010年,學校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2001屆畢業生黃德智喜獲“全國勞動模范”崇高榮譽,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受到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隆重表彰。2018年,學校涉外文秘專業2002屆畢業生王俊文榮獲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2022年,畢業生畢業去向落實率達98.43%。
番禺籍的原全國政協副主席霍英東,全國政協副主席、澳門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何厚鏵,全國政協委員陳瑞球,以及何添、何善衡等港澳同胞和社會各界有識之士對學校的建設給予極大的關注和有力的資助,捐資興建了霍英東學術交流中心、何厚鏵大樓等一批教學、實訓用房和學生宿舍,極大地促進了學校的發展。
功崇惟志,天道酬勤。學校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積極對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堅持走以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不斷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體制機制改革,致力于為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具有高素質的復合型、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
2024年,建成適應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職學校。學校成為中國特色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范例。
2035年,建成具有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高職學校。若干專業群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產出一批高水平技術創新成果;引領我國職業教育現代化和支撐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功能突出;成為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的典范,為形成高職教育的“中國模式”做出突出貢獻。